6/9(二)開始在榮格人文講堂的開始有連續三週的家族治療理論課程,包括了Minuchin的結構家族治療、Bowen的家庭系統理論、Satir的人性效能模式,這幾門課焦點會在理論的介紹,還有運用理論的概念來反思個人家庭經驗,較不著重在治療的介入。
第一週講的是結構家族治療,也和大家簡介 系統觀 , 系統觀 是一種很不同的思考典範,有別於傳統的心理治療理論,其中從線性因果發展到 循環因果 就是一例,循環因果當中一種人際的互補現象很值得一提。
通常一個人有心理困擾,多數人會認為該去做心理諮商的就是當事人自己,但是在家庭或伴侶關係當中,心理學家發現,一些狀況倒不是一個人決定的,而是由系統中的所有人共同影響的。例如父親對孩子嚴厲,母親看不慣就私下放水,結果小孩子越放縱,然後小孩子越放縱,父親又更嚴厲,母親又更放水,變成一個家庭系統內的負向循環,這樣的家庭問題,很難單單解決孩子的問題就好,而變成需要一家人都要共同挑整因應問題的模式
這種互補的關係模式時常是相互決定的,A越做X,B越做Y,然後B越做Y,A越做X,最常見的就是夫妻間的追跑模式,A越追,B越跑,B越跑,A越追。
又如:過度負荷的母親,功能不彰的父親,被親職化的但是沒有實權的女兒,不受管束的兒子。
要能夠改變家人間的互補現象,首先需要對這個互動模式有所洞察,且彼此都要有些反直覺的行動才行,例如上述的A追B逃例子,A很可能就需要克制自己追的衝動,以面讓B逃走,而自己又更恐慌。
當下次遇到一些困擾的時候,或許可以先想想,自己跟生活周遭的人是否也正上演互補現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