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眾人物講話的時候多,難免也會有口誤的時候,口誤是真的口誤嗎?那些原本說錯的東西有沒有意義呢
▋ 弗洛伊德式失語
弗洛伊德式失語(Freudian slip或parapraxis),是精神分析的一個概念,由佛洛伊德最早提出。佛洛伊德認為,一個人平時不經意間出現的諸如口誤、筆誤、動機性遺忘、童年回憶遺忘等差錯並不是無意義的,而是潛意識裡的本我動機逃過了意識超我的抑制,而本我動機時常是與性有關連的。例如,當某人在開幕式上出現口誤,把「宣布開會」說成「宣布閉會」時,這代表了他心裡事實上不願意召開會議。
不過科學家的研究未證實性與失語的關聯,有科學家的研究團體成員對性的焦慮反應,理論上越焦慮的人應該越少犯錯,不過實驗結果卻是越焦慮的人越多錯誤。
▋語音相近造成的失誤
佛洛依德的批評者,心理學家Rudolf Meringer研究上千個失語後發現,當兩個字共享相同母音,而且一樣能夠構成句子,就很可能用錯字,因為腦袋組織字彙時是同時用字彙與字音來組織的,而且這組織也不是那麼精準。多數的時間腦袋會挑出正確的字眼,但是還是難免犯錯。
▋白熊實驗與矛盾歷程理論(Ironic Process theory)
後來有心理學家Wegner等人(1987)設計了一個白熊實驗,要求實驗參與者在五分鐘內,將腦海內的想法通通說出來,唯一不能講的就是白熊,但要是白熊出現在腦海中,就要按按鈕。結果受試平均每分鐘都會按一次以上。研究者於是指出思考壓抑會造成一個矛盾現象:「人們想要壓抑某個想法,該想法反而愈容易出現」。
Wegner與Wenzlaff(1996)後來提出矛盾過程理論,他們認為人們兩個心理歷程再控制自己的思考,意識控制歷程(Intentional Operating Process)是意識層面的,需要認知處理資源;潛意識監控歷程(ironic monitor process)則是潛意識、自動化的,不需要用到認知處理資源。在低壓力情境下,人們的認知資源充足,有能力運用意識來控制白熊不要出現,但此時潛意識仍然監控著白熊。一旦壓力增加,人們需挪用一些認知資源處理壓力事件,放在「控制白熊想法出現」的力量被消弱,潛意識監控的白熊想法就浮現,於是思考壓抑就失敗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