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幾週有兩個特別的工作,一個是去前東家帶大學生的職涯探索,一個場次是去高中母校和學弟妹分享學習策略,若要說這兩個講座有什麼共通點,我想我想強調的是學習的「超前佈署」。
學習的產生不是等到老師到了教室開口教書的那一刻,也不是等到學生上了大學開始修課,學習可以發生在更早,當老師開口講課前,你是不是已經做好準備知道這堂課你想學到什麼知識,讀書策略有個PQRST的小策略,預覽Preview、提問Question、閱讀Read、自我複誦Self-recite、測驗自己Test,其實預覽與提問的兩個策略就是在幫自己轉變成主動學習者的姿態,而不是被動的被老師灌輸知識。一個主動的學習者,在學習的過程將會更專注,也會有更大的機率,接下來主動去確認自己是否有學到。預覽與提問要怎麼做呢?就是在上課前能夠先看過課程內容,有了對內容的概括理解,再思考課程內容與自己的關係,思考今天這堂課老師可能想要自己學會什麼,自己想學到什麼,課文的內容有什麼困難不懂之處,這就是預覽與提問。
學習可以發生在更早的,當我們進入大學時,學生其實可以去思考自己想要成為甚麼樣的工作者,而需要在校園裡取得什麼相關的能力,有些學生知道自己想念什麼科系而進了學校,但是卻不是很確定自己想要做甚麼樣的工作,這樣的狀態在學習,很容易學習就成了一種拿學分的過程,或許All Pass了,但是在學習的過程當中卻沒有帶走自己未來用得到東西。我去帶大學生的職涯探索,其中設定的目標就是希望他們能對初步有個就業的方向,有了這樣的方向,也比較能引發學生對自己需要學習什麼的思考。
看到唐鳳在母校台灣師範大學的通識教育線上講座的文章十分有感,文章記錄到:
她有感而發地說:「如果在大學就有想要解決的問題,比較能找到學習的目標,像我就是帶著問題而來,這樣跟老師的研究興趣就很容易對接。但若你自己沒有很明確的研究興趣,說真的,老師也很難幫你。」
唐鳳認為,大學四年能學到什麼,端看自己的主動性有多高,當一個人的主動性愈高,大學就會變成眾多資源之一,甚至能透過老師的人脈,引介更多的資源。
一個人若沒有主動學習的興趣,那麼大學頂多只能頒給自己一個學位:「但我們都知道,比起累積創作、或是跟他人共同完成一件重要的事,文憑無論是在未來創業或是求職,都已不再是最重要。」。
她呼籲大學生們,學習一定要找到方向,清楚自己「為何而學」。
一般學校很常把學生輔導中心當成是避險單位,讓學生不要出事就好,但其實普及性的學習輔導與生涯輔導很重要,如果能幫助學生去進行生涯規劃,讓學生的學習與未來相連,就能讓孩子學習的主動性增加。
如果孩子、學生沒學習的動力,或許可以先不用指責或勸戒,而是問問他,他想成為什麼?而學習是不是能幫他一把?
照片提供者唐鳳 攝影師 江凱維 以創用CC「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授權條款釋出(標示清楚照片提供者與拍攝者,可以二次改作,提供非商業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