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常談【四它】:面對它、接受它、處理它、放下它
很多人可以用這個方法來面對外在事物的起落
然而內在的情緒的景致與細微變化
卻常常連看見都不容易
榮格曾言:向外看的人在做夢,向內看的人清醒
“Who looks outside, dreams; who looks inside, awakes.”
那些擾亂我們情緒,並非純然是外在的事物所致,而也關乎於我們內在的心理結構怎麼處理外界的現象,因此心理諮商的的第一步就是往內在聚焦,去發現我們的感受與信念,而不是停留在對外在事件的描述與抱怨。
人際歷程取向甚至特地花一個章節,談論如何與當事人進行內在聚焦。
雖然向內看只是一個轉向,但很多人就會在這個階段上花上許多功夫。
可能是不想面對自己的焦慮,可能是不想面對真實的自己,第三個可能是…
可能會很痛!
一般人為什麼會不敢去看自己的內心細微?因為看到會很麻煩!有一個理論叫做Psychophobia,指出人對深層心理是有恐懼的,是一種畏懼症。人們其實很害怕看到心底的複雜跟幽微,也會因為這樣感到恐懼,就像是開天眼,不但很麻煩,也沒有能力去面對。…但要乘載這個洞察力,必須得自己消化情緒,讓心越來越大,不然就會成為他人眼中的「玻璃心」。 第一步,你要發現你被你自己的玻璃心刺了;第二,你要承認沒有人會替你的玻璃心收拾;第三,你就會不由自主產生一個很強大的願念:有沒有什麼方法,讓我能夠敏銳但是不要心碎?即便破掉我也能修復?
【專訪】鄧惠文醫師的自白:我也有過玻璃心碎滿地的時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