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在高雄走跳,滿街都是粉紅熊貓,在我納悶不知道這對餐飲市場會有什麼衝擊時,看到了一篇網路文章提供了解答,文章有一重點如下:
“外送經濟下的餐飲新贏家,將是擁有資本與技術、能低毛利規模化的連鎖餐飲品牌。連鎖與加盟品牌的餐飲產值占比,台灣將從現在的 10% 向美國的 60% 靠攏。因此,外送經濟不是場大家發財的嘉年華,而將是台灣引以為豪的平價餐飲業,前所未有的激烈生存戰。”
餐飲外送產業發展對餐影業的衝擊,也很像是網路書店的興起擊倒小書店的過程,其實很多商圈的沒落倒也不是執政的問題,而是消費網路化的效應。
而網路諮商法制化,應該也只是時間的問題,屆時一定也會對現有的心理諮商市場衝擊很大,各個產業面對網路趨勢的衝擊雖然會不一樣,但是還是會有很多共通之處,從其他產業的經驗,我覺得有些轉變很可以預期,而且其實有些變化早已悄悄在進行中,只是未來會更加明顯:
- 原本因為地域區隔的心理諮商市場,會因為網路而成為統一市場,會出現大型的網路諮商媒合平台與APP,會有更多的心理師從機構出走或在職兼差,投入網路諮商媒合平台,會有更多的行動心理師。網路心理諮商會因為削價競爭而變成一片紅海,但是高價的部分會因為需要量極大仍然向上攀升。
- 心理諮商將因為價格下跌而更平民化,可能因為有更多的使用者而使得心理疾病去汙名化。
- 心理諮商所的營運會受到衝擊,特別是原本因為都會區而抬高的心理諮商費用,衝擊會更大,非都會區的心理師將會享有更好的生活品質。難以取代的心理諮商所將是會以兒童為主,因為兒童諮商仍然對遊戲室場地有高度的依賴。心理衛生的資訊的專業深度會M型化,一方面會膚淺化、海量化,與報章媒體一樣有更多不合適的吸睛標題、驚悚內容,但也因為社會大眾的素養提升,在大量資訊的較勁下,會有更多有專業深度的文章。
- 國內的心理師可能因為國際型的網路諮商平台而出走,可能心理師將會強化外語能力以投入國際網路諮商、諮詢市場,或者透過平台服務海外中文使用者。
- 一些重複訓練的醫療將會因為數位輔助科技的發展而數位化、在宅化、平價化,例如過動症的專注訓練、生理回饋訓練,如同現在數位學習的發展一樣。
- 臨床心理師的心理衡鑑可能會因為有標準化的流程,而被數位取代,諮商心理師反而將會因為數位的輔助,而有更好的衡鑑能力,但心理師們將會需要更強的大量報表資訊判讀能力、語言文字的質性分析能力。同時民眾等到衡鑑報告得時間將會縮短。
- 精神科將會萎縮,會因為網路諮商的普及而使得一些症狀輕微的精神官能症能在早期就獲得處理,精神科處理的心理疾病精神病的比例會提升。
一些與個別心理師養成與發展的相關趨勢推測如下:
- 心理師需要大量的在網際網路上留下個人文章或影音,以供搜尋,心理師的文案能力、多媒體能力會左右他的影響力,也因此會有更多藝人化的心理師,而心理師的外貌與形象營造會更加重要。
- 諮商需求量大,專業將會越切割得越來越細,而心理師的專業獨特性、可識別性會更加重要。
- 因為是網路諮商,取向的風行一定會更加極端的往短期諮商邁進,心理師需要更快速的建立諮商關係,突顯諮商成效,也不容易期待諮商關係的穩定,諮商時間架構將會是多變的,將會更難維持每週定期的諮商方式,心理諮商可能變成隨傳隨到。不幸的是,心理師很有可能會為了快速累積評價與知名度,而會有心理師採取大量的單次諮商模式,不過仍然要觀察,評價制度是否會計入再次使用率。
- 需要實體的藝術治療、舞蹈治療、沙遊治療、身體工作可能會式微,但可以期待數位輔助媒材的出現,或是穿戴裝置的身體資訊監測。
這些預測只是個人根據其它產業網路化後受到的衝擊,加上對未來AI、APP發展的可能可能衝擊來推測,實際的發展仍然要視法令的狀況而定,如果網路諮商遲遲沒有法制化,那可見就是會有更多人投入,其他網路個人諮詢服務的市場,心理師的人力可能會有外溢的現象,也就是流入其他產業,很可能心理諮商產業的本體反而受到侵蝕。
科技變遷對心理諮商產業的衝擊是必然的,我們難以撼動趨勢,但可以選擇用甚麼態度來面對這項轉變,對人類來說這應該是個最好的時代,因為我們享有了更多優質又便利的服務,但這個時代卻也複雜、變動快速而難以預測,整個世界越來越緊密的連結在一起,但一但危機發生卻也全球受害,四處是商機,但也處處都有倫理考量,而且接下來網路諮商時代所要面臨的倫理衝突情境往往都跳脫傳統的課程內容,不知道諮商人是否能因為有專業倫理的訓練,在諸多產業中能在這時代中流砥柱,共同捍衛著諮商的專業價值,就讓我們再看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