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篇不錯的文章:最好的親子教養是善待太太。
不過善待太太在家族治療裡還有附文以外的意義。在家族治療中有個 結構家族治療學派,他們認為夫妻之間是家庭中很重要的兩人單位,重要性遠過於親子或手足。
當夫妻關係良好,便能齊一的運作,不讓小孩子有規則不一或矛盾的空間,小孩也沒辦法在夫妻的衝突之間兩邊得利,伴侶之間時常有兩個管教嚴格與寬鬆的落差,致使嚴格的一方對小孩子的設限無效化。
許多夫妻的衝突甚至會導致小孩選邊站,變成一個家兩個國,雙邊爭執不斷,哥哥打妹妹,爸爸罵哥哥,媽媽氣爸爸,妹妹怨媽媽。
在華人的社會當中,更常常會看到母子/母女間的過份緊密連結,以及疏離的父子/父女關係,子女的症狀則時常帶有改變家庭互動關係的意味,例如當小孩生病,則父母專注力轉向孩子而中止爭吵,或者讓疏離的父親回來家庭,或者子女的疾病在陪伴孤獨母親,而延宕自己的成熟。
若夫妻能追求成長,其實先生也不該只是太太的替手,其實回過頭來看,這種母親主責親職的狀況是過往性別角色框架的遺毒,男性未被鼓勵與人親密與連結,也少被鼓勵去照料他人,長大後也自然不習慣與孩子互動。在很多傳統的家庭裡,父親常是家中那個沉默、嚴肅,又不知道怎麼跟孩子溝通的角色。
男性受到傳統性別框架的侷限,不太容易與人親密與揭露個人情感,每個家庭有每個家庭的故事與運作的方式,要給出一個單一的方案來喚醒男性親和的一面不容易,或許可以思索在家人相處的過程當中,什麼狀況下,夫親間最能運作的緊密,而又可以怎麼樣再現這些相處的經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