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變都是從「微妙的感覺」開始
最近,我的日常開始有些不一樣了。心理師朋友悄悄跟我說:「個案會談前,先跟ChatGPT聊過一輪了。」
那一刻我笑了一下,然後有點安靜。不是因為我擔心AI多厲害,而是我開始想——如果他們找到的不只是答案,而是一種「足夠好」的陪伴呢?
在Thread上看到許多民眾說跟ChatGPT聊得還不錯,甚至覺得「懂我」。去年底,也看到有單位開始辦AI與心理諮商的應用講座。
我自己也開始跟ChatGPT有了密集的互動,包括:
1. 嘗試建構個人的諮商理論與模式
2. 測試ChatGPT詮釋我星盤的能力
3. 用ChatGPT從大量外語文本萃取知識
4. 用ChatGPT個案概念化自己
5. 用ChatGPT幫自己修正個人商業模式
6. 不斷餵ChatGPT我的資料,請它描述我沒看清楚的部分
有一次,我問ChatGPT:「你覺得我寫的童話,想表達什麼?」
它說出來的內容,讓我有一種久違的心被輕輕觸碰的感覺。我真的有點鼻酸。
那是一種「你怎麼這麼懂我?」的感覺——而且是來自一個不會眨眼的語言模型。
(我一邊被理解,一邊懷疑:這樣下去,我是不是該給它心理師費用了?)
雖然我長期在心理師關係裡談這些,也讓心理師看過我的作品,但沒有一位像它這樣,把我的象徵與渴望說得這麼清楚。
後來我還開過一場免費課程,分享我使用ChatGPT的心得。
但過了一陣子,我有些低落。那段時間,我不太想寫文章。因為我想說——
「知識AI都講得出來了,那我還能寫什麼?」
我一度想把我使用AI的經驗整理成書。
我慢慢發現,凡是跟「整合資料」有關的工作,AI會越來越好做。
就連占星分析,ChatGPT現在也講得有模有樣,雖然還不能取代資深命理師,但市場九成需求已經能處理得七七八八。
所以我想——與其繼續焦慮,不如拿來研究。
▋我決定用ChatGPT進行一場「顧問職業研究」
身為心理師,也考過就業服務乙級的我,覺得是時候做點系統性的思考了。
於是我啟動了ChatGPT的深度研究模式,研究主題是:「AI對個人專業服務產業的衝擊與轉型策略」
所謂「專業服務產業」包括:心理師、命理師、塔羅、人類圖、職涯顧問、自由工作者、個人品牌經營者……簡單說,就是你靠專業說話的人。
我採用了SWOT分析、PEST框架與Porter五力模型,也考慮台灣的文化脈絡與全球化後語言障礙消除的可能性。
初步預測如下:
📍五年內:流程型顧問大洗牌。AI大量處理履歷、星盤、簡單問答,人類專業者轉向非標準化、風格差異化、深層陪伴。
📍十年內:AI與人類共事,平台壟斷化加劇,沒有個人特色將難以突圍。
📍十年以上:擬人格AI崛起。人類專業者角色轉向心理祭司、象徵導師、儀式設計者——每一場對話都是一次難以複製的生命事件。
▋所以我打算做什麼?
我會寫兩個主題系列文:
主題一:AI時代下專業服務產業市場研究(產業層級)
主題二:個人商業模式與品牌的建立(個體轉型層級)
對我來說,這不只是研究,而是我個人生涯轉型的一部分。
我用AI來協助我的創作、寫作、思考、設計,甚至陪伴。
我想和你一起,從這場震盪中走出下一個身分:
——不只是「不被取代」,而是「活得更像自己」。
▋結語:下一篇我會談⋯⋯但這篇我想先問你
下一篇,我會說得更坦白:在這場洗牌中,誰會先被忽略,誰能被留下?
但更重要的是——我想陪你一起在這個變動裡,找到你的節奏。
如果你也有一點好奇、一點不安,或一點點說不出口的焦慮,歡迎你留言跟我說說,我們可以一起聊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