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體化 (individuation)字面上的意義容易讓人連結到個人主義
然而真正的 個體化 並不只是從群體中脫離出來
成為自己的獨特常也是與眾人相連
佛教的修行,除了自覺,也強調覺他。
莫瑞史丹解釋十牛圖的入廛垂手,他說:
聖者帶著共時效應的法力出場時"直教枯木放花開"。
就像造雨人的故事一樣,
他修成正果的生命引起自然界的回應。
它代表了一種為世界服務的意識形態,
不再僅屬於自己,但屬於人類與世界。
馮.法蘭茲則說
人們能夠在新的經驗領域裡,
通過自性(大我)的社會功能的發現,
再一次找到補償,
而自性(大我)用隱蔽的方式,
連結了本應相繫相屬的分離個體。
當個人的意識自我不辭辛勞地往自己的內在無意識探究,
那麼大我最終會安排和調整個人的人際關係。
正是在這種情況下,才會使人們的精神達到和諧,
而且指引人類找到互相了解的道路,
創造出直接超越所有人類日常社會和聯合組織的族群…
因此,有意去實現的個體化過程會改變一個人的人際關係。
原本熱絡的關係,如親屬關係或同好同道,
會被一種不同類型的統合體所取代,
這種統合是透過自性(大我)組織起來的。
如果一個單獨的個體專注於個體化的過程,
他往往會對他周遭的人有一股積極的感染效果。
恰如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個體化的道路貌似離群的自我追尋,
但最終還是得回到世間人事物的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