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個週末是公會規劃的六天企業諮商師課程的第四第五天,課程幾乎已經要結束,這次的課程規劃,是希望幫助心理師補足一些知識上的缺口,好能夠有能力提供服務給企業。
企業外部心理師提供服務給企業有很多種形式,一是在員工協助方案下提供心理諮商服務給企業員工,另一種是透過企業教練的方式來提供,另外就是再就業輔導計畫也可以由心理師來協助。
這次的課程規劃有三個主軸
一、 企業運作與員工心理困境
二、 心理學在企業的現行實作方案
- 員工協助方案EAP
- 員工敬業度調查
- 再就業輔導計畫
- 評鑑中心
- 接班人計劃
三、 高階員工企業教練
企業諮商師在做EAP的心理諮商服務方式其實跟一般諮商所的自費案差異不大,只是心理師若是能夠比較清楚企業的運作,會比較能夠快速的理解個案的生存脈絡,特別當個案談到的是工作議題時。另外就是在有限次數下,必須要有效地回應員工期待
另外也要能預期來談的員工許多是帶著待解決的問題來求助,諮商的進行就不好在情緒上與早期經驗打轉太久。
企業教練上是國際教練聯盟ICF的模式,ICF將教練定位為一種合作探索的過程,透過探詢問話,協助成為當責者,增加自我覺察,並且在引道過程當中找到自己問題的答案、解答。一般人在影片上看到的體育教練通常是命令式的口吻,可能是教導性的,但是在ICF企業教練的過程,教練並不教,而是帶著員工進行自我反思,當問題問對問好,而員工也是當責者,願意主動投入去思索,就能自己找到答案。
ICF的教練模式很重視協議(agreement),在單次會談中的前十五分鐘內就要找到確認(可在後續滾動修正),也很重視結尾時時否能找到可行的行動方案。這樣的特色也契合企業追求效率、務實的文化。
從心理師的角度來看,ICF的教練模式其實和焦點解決短期諮商(SFBC)相去不遠,且SFBC的內涵可能還更豐富些,不論是哲學觀人性關的內涵,問句的多樣性。在實務演練時,心理師多數人都熟悉SFBC,只是對SFBC的技術與哲學,未必全部都能接受,在看待個案問題的深淺度時,可能常常會看得比個案深,也會必會急著想要解決個案帶來的問題。
我大學在台師大科技應用與人力資源發展學系就讀,從我的大學課程規劃觀點來看,在進入企業諮商的領域前,其實有些知能也能再補足。
一、 員工的職能:怎麼樣是一位稱職的員工、主管,他們應該具備怎麼樣的SKA?職能該如何在諮商歷程強化?
二、 組織內的生涯規劃:組織通常都如何規劃企業員工的生涯?該如何與員工討論個人在組織內的生涯發展?
三、 心理測驗在組織內的運用,或企業組織常用的心理測驗
四、 組織行為:性格、能力、激勵、壓力、權力、領導、考評、決策、團隊、溝通、應變等心理學。
企業會投資高階員工來改善績效,而且通常費用都不是小數目,但是從局外人的心理師觀點來看,若是員工、企業能有諮商的共同目標,那麼其實心理師提供的關係與諮商服務,其實CP值是大於教練的。我想當心理師要開始提供員工諮商,通常包含碩士班的學習經歷進來,應該通常十年以上,心理師要補足的是組織內部工作的豐富經驗,如果可以也需要理解管理者、經營者的角色與為難,就如同我們在理解青少年一樣,將之視為一個特定的族群,有其特殊性,這部分則是從企業出身的企業教練較為嫻熟的。
AI的時代來臨,人類特有的人際技能在未來組織所扮演的角色就更為吃重,像是管理、領導、服務、溝通,而這樣的過程無不是以心理學為基礎的,心理學一定有更多知識財寶值得企業挖掘,只是這個兩項專業間的中介產業要如何發展,又這塊商業機會心理人是否有機會進入,就需要時間觀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