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在雄中跟帶領一個以學生家長為主的家庭樹沙盤工作坊,紀錄一下活動成果,也分享這個方案給大家參考。自己帶完很滿意這次的方案,內容把自己專長的東西都整合在一起了,包括
▍方案原始版本:敘事為本的生命樹方案
「生命之樹」取向是由REPSSI的Ncazelo Ncube與杜維曲中心基金會David Denborough共同發展出來的。參加者們邊畫樹,邊在樹上寫下個人生命史重要面向的內涵,包括了
根部:認同與歷史;
地面:日常生活;
樹幹:技巧與能力;
樹枝:渴望與夢想;
樹葉:重要他人;
果實:相互給與;
風暴:挑戰與困難;
樹林:夥伴見證;
動物:協助者。
藉由訴說生命的這些面向,將生命整合成一個有正向自我認同,有未來感的生命故事。訪談問句的中文化,由屏大心輔系王大維老師所翻譯,如果要繼續做這個方案可以採用。
https://www.facebook.com/wangtwdavid/posts/969356783158076
這個取向對我來說十分熟悉,碩班論文做敘事研究,就看過《敘事心理與研究–自我、創傷與意義的建構》裡面的個人敘事就是在做類似的訪談。有興趣把這個方法掌握好的,除了敘事諮商,也推薦閱讀這本,來瞭解敘事的心理學。
▍修正版:家庭樹沙盤工作坊
自從大維老師翻譯,我就對這個生命樹方案有深刻的印象,前些日子我恰巧又看到,因為一直在規劃一些沙盤工作坊,我就有想過設計生命樹沙盤的可能性。最近要帶家庭探索,也設計了一個家庭雕塑的沙盤體驗,因為我生性最愛做撒尿牛丸XD,就把兩個方案Mix在一起了,我延用生命樹的隱喻和探索的面向,但是就沒畫生命樹,另外探索的問句放入更多家庭生活的面向,在訪談的之前或之後都加入了一些小活動,用投射性圖卡促進參加者回憶、設計檢核清單讓參加者確認自己的能力與願望、沙遊物件、繪畫來則用來自由的創作作品,如生涯願景沙盤、家庭雕塑沙盤。
▍方案與實際差異、執行細節
1.實際上在操作還有放入一些阿德勒、薩提爾、結構家族治療的資料和活動,來增加知識的層面,還有體驗的強度,但因為會太複雜也太多資料,就沒有呈現出來。
2.果實:相互給與;風暴:挑戰與困難;動物:協助者。 這幾個部分一天的工作坊實際上來不及做完,就捨棄了。寫信的部分則改為創作個人的隱喻故事小書,來收束一天的生命史探索。
3.這個方案實際在帶領的時候,帶領的現場是混齡的,大學階段的學生因為生命歷程較短,花的時間不如家長那麼多。
▍結語
對於許多參加的家庭婦女,這樣的方案帶起來挺合適的,增加對家庭系統的的理解,工作坊小組很自然形成一種宣洩與相互支持的氛圍,有探索、覺察
賦能、行動皆具備了。
▍參考資料
1.https://nathanbweller.com/tree-life-simple-exercise-recla…/…
備註
沙盤創作經當事人同意後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