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個週末到雄中帶了一個雙日的「童話沙遊工作坊」,除了校內對心理學有興趣的同學,還有已經畢業在心理相關系所的同學,自發性的報名參加。沙遊與榮格是很常帶的主題了,但這次的工作坊同時加入了童話的分析與童話的創造,雖然是來帶工作坊,但也被同學們所創作出來的童話故事所滋潤,現代人人手一機,youtube一找就有童話的影片,但是只用聽的去聽一個童話故事,透過聲韻帶動內在的想像,那種感動不是3C產品可以提供的。
上午:榮格心理學、人格類型與MBTI、長髮公主童話分析
下午:英雄之旅與英雌之旅、童話創作
上午:超越功能與體驗、沙遊治療簡介、交互沙盤
下午:沙遊治療程序、自發性沙盤、自由書寫、沙盤治療示範
很喜歡一個同學的回饋內容,他說:「覺得這才是心靈的真正的內涵,不能將科學心理學視為心理學這門學問的全部。」隨著科學的進步,心理學的進展有一的大趨勢是腦科學,將很多的心理學現象在腦部找到一些成因,科學的進展很容易帶來一種知覺,彷彿只有透過科技看到的現象才是真實的,而那些個人的想像與幻想、民間習俗都難登學術大雅之堂。
榮格分析師鄧惠文醫師在廣播節目曾說:
「所謂心理或者說我們想要了解人,那就是一個人性。所有深沉人性的表達是在哪裡呢?對我而言在藝術裡面是最多的。如果你對這些東西沒有興趣,對故事沒有興趣、對意象沒有興趣、對不同的經驗沒有興趣,其實不管讀再多的心理學、再多的理論,你都不會更了解人性的。因此對我而言,了解人性最好的方法就是透過所有跟人有關的活動,我們都能夠去開發自己真正的興趣。」
最近在榮格學習上進展到童話分析,非常的驚嘆,其實像神話與童話這樣經過數百年淘洗後遺留下來的人類精神文化,其實人類的精神活動的精隨也都在之中了。
榮格分析師莫瑞 史丹也說:
「我們無法碰觸某個情結或品嘗某個原型人物,但人們曾以神話的形式賦予它們意象,也因此給了他們形狀及質感。神話即是榮格稱之為原型的心理輪廓和過程的意象。」
也就是說原型-這個人類心靈的DNA就展現在眾神的故事之中。
榮格心理學的相關書籍應該是眾多治療取向當中最龐大的,加上沙遊治療要去研究各種象徵,有時候會覺得這條學習的道路漫長又辛苦,因為這些都不是可以立即變賣成實用的治療技術的內涵,但是對於象徵與童話的學習,都給我們一種know-how,讓我們日後在理解個人的心靈、集體的政治活動、家庭成員的互動、電影藝術,我們的案例經驗不再只是來自實務工作而已,還包括這些雋永的人類精神資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