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的發言,很多人應該不陌生:
「都是老師教不好,老師不換、不教好一點,我怎麼努力也沒用。」
「都是爸爸不好,爸爸個性不改,我也管不了自己的脾氣。」
「都是同事不配合,要是他們認真一點,KPI就達到了。」
這樣的話語背後的心理概念叫做制握信念(Locus of control),分為內控傾向與外控傾向兩種,上述的話語則是偏向外控傾向。
制握信念最初由美國社會學習理論家朱利安·羅特(Julian Bernard Rotter)所提出。指人們的行為是取決於自己的控制(內控),或是其他控制之外的外部力量(外控)。屬於內部控制的人相信他們可以控制他們的生活;而外部的人,則意味著他們相信生活中的決定和生活受到他們不能控制的環境因素或者機會、命運影響。
在管理領域,當責(accountability)是上個世紀九○年代後,全球最熱門的企管管理理念,大多數世界級公司都全力推動。衡量一個組織是否有效率、是否能完成工作目標、工作者是否能承擔責任,約略可以分成三種形態:卸責、負責與當責,績效不佳、管理不善的公司,通常是卸責組織,績效卓著,極可能是當責的公司。
「當責」的基本概念其實很簡單,亦即一位有倫理的工作者不僅僅只是完成被交付的工作或任務,不該推諉責任,還必須要有得到好結果、好績效的企圖與決心。而這種態度背後的核心就是內控傾向的制握信念,它將能使每一位工作者不論在遭遇多大的困難時,都會想盡辦法克服困難,完成承諾,而不是兩手一攤,把問題丟給別人。偶爾一次或許情有可原,但如果一個工作者對於自己不能達成目標總是有理由,或許根本的制握信念已經出了問題。
許多前來諮商的人都抱持的外控傾向的念頭,認為自己的狀態都是由外部所決定,心理諮商則是在幫助當事人看到自己是自由的,自己對自己的行為有選擇空間,自己對自己內在的信念與情緒也有影響的能力,漸漸地幫助人發展對生活的主控感。
一個領導人越要追求高位,越需要當責的態度,如果領導人個人不能承擔成敗,個人之事可以擺爛,眾人之事被擺爛可以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