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上看到這張Meme覺得挺有意思的
傳統對心理師的想像就是
待在固定的機構服務特定的案主,例如病人或學生
或者是在外面開諮商所、治療所
隨著專職工作的漸趨飽和
越來越多心理師朝向了行動心理師這個領域
許多單位都會有演講的需求,公私部門都有
許多演講是配合國家政策也與專業相關
但隨著名聲水漲船高
有時候一些非專業相關的演講也會有
心理師的職能在培訓的過程強調是對案主的專業服務
出來帶一些工作坊或者教育性質的演講是順帶
勵志演講者的工作是要打動聽眾,娛樂聽眾
讓聽眾有個美好的回憶,願意一聽在聽
專業知識的比例低,會比較多個人省思
或非專業認可的知識來源
心理師和勵志演講者
很像是光譜上的兩端
也像榮格心理學常談的對立二極
專業知識 vs. 非專業知識
教育訓練 vs. 娛樂感動
專業服務 vs. 商業行銷
兩極的事物不代表是要永遠對立的
如果帶給別人知識與成長的時候
還能兼帶著娛樂與感動也是美事一樁
但有時候真的也可能會只帶著頭銜
卻踩入勵志演講者的領域
有些比較傳統的心理工作者
可能會比較不樂見心理師們出來拋頭露臉
但心理師法通過這麼多年了
我也常聽見許多人在感嘆
社會大眾似乎還是不怎麼熟悉這個專業
不知道要來尋求專業服務
這些四處遊走、曝光的心理師
反倒成了心理專業的招牌來讓大眾認識
媒體與心理專業結合最好的例子應該是鄧惠文醫師
但後來慢慢知道
原來跨界的過程是需要很多深思熟慮的
需要思考個人長期定位 也要做很多的取捨
每個人都會有自己的好惡
學習榮格慢慢的體會
原來打開那些厭惡的事情實也有不少美好
只是整合對立永遠都會是艱辛的過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