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網路上有個測驗紅起來,而且以榮格心理原型為題,
https://st.music.163.com/c/rongge/index.html
我覺得榮格的名字能被廣為人知是好事,但是誤解了榮格的概念會有點可惜,所以想說來澄清一下。
【Pearson與Myss所談的原型與陰影】
上述測驗當中提到的天真者、孤兒、戰士、照顧者、追尋者、愛人者、破壞者、創造者、統治者、魔術師、智者、愚者,這十二個原型,來是於《影響你生命的12原型:認識自己與重建生活的新法則見》一書,作者為 Carol S. Pearson,在書中,作者使用原型以及陰影等詞彙,也在部分段落引用榮格概念,但此書的整體架構和榮格理論關連並不大。
有另一個相近的產品叫做《心靈原型卡》,有中文化,就直接宣稱它奠基於榮格原型心理學,使用原型與光明特質與陰暗特質等概念。發明人為Caroline Myss。
因為測驗其實沿用的是Pearson的概念,因此就不再討論它,Pearson和Myss共同使用的詞彙是原型與陰影,然而他們對這兩個概念的使用和榮格分析心理學對這兩個詞彙的指涉是不同的。在Pearson和Myss原型概念理,原型變成了一種性格的典型,每一種典型有其核心特質,而核心特質可以有正負向的展現方式,而榮格的陰影概念就被借用來當作負向的性格表達方式的代名詞,就像是一般人在談論星座,會說牡羊座的可能會有衝動的缺點這樣。
【分析心理學裡的原型與陰影】
榮格的原型(Archetype)概念是說就像熊會冬眠,鮭魚會溯溪而上一樣,人類也有些集體共通的行為、認知、想像的潛在模式,那是與生俱來,且世代傳承的,呂旭亞老師說那是一種心靈的DNA,遠在很久很久以前的人類就擁有,這種模式潛藏在集體潛意識當中,一代一代的累積並相傳下去,不像基因是跟在個體身上流傳,原型是存放在集體潛意識當中,但也與我們的個人意識相連,原型並不是時時刻刻都在我們身上作用,但在生命的不同時刻,原型會進入到我們的個人潛意識,甚至意識當中,它是一種抽象的形式,而沒有具體實質的內容,會影響我們去組織某些經驗,也因此原型不是一種可以時時刻刻帶在身上的一組性格特質。原型也並不是只有人物,一些人類常起反覆經驗到的人物或情境都會有原型,我們還有成年禮原型,重生與復活的原型。
我們確實會被某些原型影響,但那也通常不是好事,榮格心靈地圖這樣寫道:「當自我遭遇某種原型意象時,可能會被擄獲壓制或甚至放棄想要抗拒的意念,因為這個經驗讓人覺得非常有內涵和意義。認同原型意象與能量,構成榮格對自我膨脹的定義,甚至也是精神病的定義。例如有魅力的領袖以強而有力的言詞說服群眾,並以觀念刺激行動。」
被原型擄獲在榮格的觀念裡並不是件好事,因為一個人最終是要成為他自己,也就是完成榮格所說的個體化歷程(individuation),而不是某個原型的化身。在莫瑞史丹的英雄之旅一書說個體化歷程包含分離與合體兩種運動,分離有兩個部分,一是分解個人對心靈之外的現實角色或內容所仿製的認同,二是分解奠基於心靈本身最原初及最重要的人物與對其內涵的認同,白話來說,個體化歷程是去分解掉我們對現實人物的認同仿效,也分解掉我們對潛意識原型人物的同仿效。也因此,當你在使用那些原型卡來理解自己的時候,榮格不會希望你去認同那些人物,而會希望你用其他方式找到你自己是誰,要做什麼。
相較於原型,陰影是個比較好理解的概念,榮格心靈地圖說陰影(shadow)是性格中被排斥和不能被接受的面向,它們被壓抑,成為人格面具(persona)的補償結構。榮格所說的陰影並不是以性格優缺點的角度去看待它,關鍵在於不被容許所以壓抑,無法被社會、被自我接受的性格、想法或需求,因此被壓抑到潛意識,相對於Pearson和Myss所談的陰影,榮格所談的陰影更不容易直接表現出來,當事人也更不容易去承認,我們或許可以接受自己有某些缺點,但要去接受自己的陰影決不是那麼容易的事情。
【結論】
這篇文章的重點在Pearson和Myss所沿用的榮格原型、陰影的概念,並不是原來榮格所用的意思而已,我也不認為他們的書與作品有採用到榮格分析心理學的核心,我並不是在否定的書籍與工具的價值,我相信閱讀他們的著作還是能對個人有所助益,使用心靈原型卡也有助於自我認識、自我覺察,只是覺得不要就把他們的觀點當成是榮格的理論,然後沒有親炙其他榮格與榮格分析師的著作,這樣就可惜了。
上述觀念我並非原創,而是得自於在榮格讀書會臉書社團中社員給我的學習與啟發,在此一併致謝。
【參考資料】
朱侃如 譯(2009)。《榮格心靈地圖》。臺北市:立緒。
黃璧惠、魏宏晉等 譯(2012)。《英雄之旅:個體化原則概論》。臺北市:心靈工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