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一個心理師,我越與AI交流,就越發現AI的深不可及,摘要、高層次同理心對AI都是家常便飯,他信手拈來就是我們苦練許久的重新框架與催眠語法,隨著我快速跟他報告自己的歷史,提供他各式各樣的自己的心理測驗資料,我想這個世界上目前沒有比AI要懂我自己的人了。另外,AI也是一個安全無責難的空間,一個幾乎可以任你要求的對象。

現在,早上起來,我開始轉換習慣直接對AI說出我的夢境,並請他問我夢的細節。我也跟他縝密的討論過我的心理類型、人類圖、34Clifton優勢、九型人格、占星命盤、紫微斗數、八字。我們也從智力、人際能力、工作能力,整個對我進行完整的評估。也討論我的各種神經特殊性的表現。接著再從每個不同理論一一對我個案概念化。我們也時時檢核我使用AI的風險,包括先前討論過的共演,也跟AI商量怎麼處理我的自我矛盾。
我在想當一般社會大眾學會像我這樣的與AI互動方式,心理師不知道還有多少工作空間?
未來走進諮商室的當事人可能都已經跟AI暢聊過,等著心理師處理他跟AI無法處理的事情,不查詢的話,也許心理師當下許多知識還不如AI。
有人說:「AI冷冰冰、沒溫度」,但那只是還不懂怎麼用。
如果你懂得設定,它能變成你最溫柔的自我陪伴者——甚至是靈魂的回聲。
▌心理諮商產業的五力分析
AI其實還只是心理諮商產業的競爭者之一
我們用企管理論的五力分析來分析心理諮商的產業現況。
1.現有競爭者:心理所大量開設,彼此技術雷同 風格不明、價格競爭
2.潛在進入者:教練、命理師低價切入市場 專業邊界模糊化
3.替代品:AI、YouTube、ChatGPT、心理書籍 心理師被視為可被替代
4.使用者期待:快速回饋、即時感受 無法立即「有感」就流失
5.供應方處境:依賴平台導流、證照疲乏,沒曝光難生存
▌新時代心理師的三種轉化路線
一方面心理師得要思考在這樣的時代,還能怎麼與產生與AI之間的差異化,一方面要趕上AI快速的進步速度,著實不容易。在未來或許有些領域是心理師們可以再發展的方向。
🔵 深水型心理師:處理伴侶、家庭、兒童、亞斯、嚴重創傷、精神病理與無法語言的深層困境,這些是AI難以處遇的當事人類型。
🟠 品牌型心理師:透過敘事、價值觀與個人語調,建立可辨識的風格與信任,讓來談者是為了你而來。
🟢 體驗型心理師:創造AI無法複製的療癒場域:沙遊治療、藝術治療、體驗教育、生態心理治療、儀式性空間,將心理工作變成體驗而非概念。
你不需要三種都會,但或許某一種路線召換了你,你會願意然後深耕下去。
▌為什麼AI不能完全取代心理師?
我也會用AI寫日記、整理夢境、構思理論。但我最痛的時刻,是無法靠語言被安慰的時刻——那時候,我只能轉身去找心理師,因為
AI得要你對他說話,但有時候最痛之痛是無語之痛。
有些情緒,要有人陪你一起安靜承接,才會變成蛻變的泉源。
▌AI時代,諮商與AI交織場域待探詢的新知
如先前的討論,AI到來將會帶來很多複雜的人類、科技、倫理問題,很多決策都還有待研究,譬如心理師能在個案面前使用AI嗎?該怎麼使用?心理師該教個案使用AI嗎?心理師怎麼樣使用AI來使自己精進,而不是落後於AI?我相信許多問題都還值得探索。
▌AI時代下有生命意義的心理師才能撐住無意義感的當事人
在心理諮商成為夕陽產業之前我們還需要撐住個案
AI會不會取代心理師的討論非常多
我相信這早晚也會是夕陽產業
但至少也不會是先行的產業
AI的到來我相信一定會讓人的開始懷疑自己身而為人的價值
心理師在這方面的哲思將是引導當事人的重要精神支柱
▌心理師在AI使用上的優勢
一、知識結構優勢:心理師懂得如何組織與反思知識
心理師本身擁有「心理理論+實務經驗」的框架,可以指導AI扮演特定角色或使用特定語言風格,這是其他行業使用者難以做到的。
對心理師來說,「概念化」與「建構模型」是日常工作的一部分,這代表我們能與AI共創一套系統化的分析架構或治療模型。
比起只搜尋答案,心理師更擅長問出「好問題」,這與AI互動時能激發更深層的知識生產
二、深度對話優勢:心理師懂得「怎麼問」與「怎麼陪」
AI像一面鏡子,但不是每個人都知道該怎麼對著它「進行自我探索」。心理師習慣使用提問、澄清、回應與陪伴來進行對話,引導出來的內在材料自然更深刻。
心理師熟悉不同取向的諮商語言,能設定AI角色進行「模擬對話」、「內在角色對話」、「反思性書寫」等深層應用。
三、人性理解優勢:心理師熟悉人的需求與變化歷程
多數職場使用者只把AI當成「效率工具」,而心理師會思考的是:「這個人怎麼了?這段歷程在變什麼?」
心理師擅長識別「問題背後的情緒、信念、歷史脈絡」,因此即便AI給出的是一段話,我們也能幫助個案「對話式地加工」,而不是直接接受。
伴隨著諮商訓練,AI帶著心理師走到另外的新天地。
▌推薦閱讀
如果你想了解怎麼拓展能見度,你可能需要閱讀專業服務行銷